盡管中央層面出臺了多項措施簡政放權、實行普遍降費,但在一些地方財政收入中,非稅收入?yún)s大幅增加、居高不下。這不僅令財政收入質(zhì)量變差,也給企業(yè)帶來了沉重負擔。特別是一些不規(guī)范的收費,還會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。
應該承認,非稅收入也是公共財政收入的組成部分。由此出發(fā),“稅不夠,費來湊”的做法或許是難免。問題是,這些收入有多少是合法合規(guī)的?
長期以來,非稅收入并沒有被正式納入預算體系,就如同“灰色收入”一樣,游離于財政監(jiān)督之外,從而也帶來了各種征收和使用亂象。盡管中央層面出臺了多項措施進行普遍降費,但在一些地方財政收入中,非稅收入?yún)s居高不下。以山西省為例,2011年,全省稅收收入占公共財政收入的比重是71.9%,2014年稅收占比下滑到62.3%,非稅收入占比上升了9.6%個百分點。4年來,該省非稅收入年均增速為25.4%,公共財政收入中稅收這個“大頭”越來越小。其中,雖然有一次性非稅收入的因素,但從趨勢上看非稅收入占比是上升的。
“稅不夠,費來湊”不僅與法治精神背道而馳,讓促進經(jīng)濟增長的政策變味兒,也給企業(yè)和民眾帶來了沉重負擔。特別是一些不規(guī)范、不合理收費的收費,擾亂了市場秩序,導致當?shù)赝顿Y環(huán)境惡化。
一些地方財政收入吃緊,官員著急上火的心情可以理解,但出于國計民生考量,“稅不夠、費來湊”的現(xiàn)象值得警惕。財政收入是與整個經(jīng)濟運行密切相關的,不是政府想收多少就收多少。特別是當企業(yè)經(jīng)營困難時,政府要做的是放水養(yǎng)魚,而不是玩“稅不夠,費來湊”的把戲。
今年2月1日起,我國將取消、停征和整合部分政府性基金項目并擴大部分政府性基金免征范圍。這無疑是個好兆頭。但除此而外,還應有些剛性約束。比如向公眾詳細公開非稅收入的各種數(shù)據(jù),實行陽光收費,接受社會監(jiān)督;又如打破“財政任務”的指標式考核,以免逼著地方為了完成財政任務而隨意亂收費等。必須明確的是:政府所有的收費都應當有法可依,而不能想收就收。
本文來源:納稅服務網(wǎ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