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10月13日早晨9點28分,高頓網校小編為您編輯了一篇業(yè)界評論文章:人民幣無法也不必成為避險貨幣——安邦
  美元強勢之下的亞洲貨幣一片哀鴻。過去三個月,韓元、印尼盾和印度盧比分別下跌了6.2%、4.8%與2.7%,只有人民幣迎難而上,同期上漲了1%。在堅挺的走勢面前,一些外資投行將人民幣視為避險貨幣的不二選擇。法國農業(yè)信貸高級經濟學家科瓦茨(DariusKowalczyk)便認為,在美元走強的環(huán)境下,人民幣被證實為避險天堂,預計將持續(xù)扮演這種角色。
  值得注意的是,將人民幣視為避險貨幣,并非科瓦茨首創(chuàng),也非始于現(xiàn)在。早在2011年,摩根大通旗下資管公司的首席全球市場策略師帕特森(RebeccaPatterson)便曾表示,人民幣是除金銀以外的“終極避險天堂”,“因中國決策者需要用人民幣來幫助管理通脹風險,并逐漸使經濟向內需拉動型轉變,實現(xiàn)經濟的再平衡,因此,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會繼續(xù)保持逐漸走低趨勢。”
  如果只是簡單觀察人民幣匯率的走勢,上述人民幣成為避險貨幣的論調似乎是理所應當?shù)摹拇筅厔萆峡?,近年來人民幣相對美元持續(xù)升值,并且在可預期的未來,似乎仍將繼續(xù)保持穩(wěn)定的態(tài)勢,在小范圍(相對于其他亞洲貨幣)內雙向波動。當瑞郎、日圓這些傳統(tǒng)避險貨幣紛紛因為政府干預的原因,失去了避險的地位,人民幣匯率的穩(wěn)定性自然會令國際投資者產生新避險貨幣的聯(lián)想。但真的如此嗎?恐怕未必。
  在最淺顯的層面上,人民幣資本項目的不可兌換,進而人民幣的不可獲得性,是國際資本將人民幣視為避險貨幣的*5障礙。即使全球市場波動,國際資本鑒于人民幣匯率的穩(wěn)定性,希望尋求到避險天堂的庇護,也會因為資本賬戶的管制而欲求無門??紤]到中國外貿依然保持著順差,人民幣多通過外貿渠道多通過外貿渠道回流而非輸出,人民幣的可獲得性更加成疑。近年來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離岸人民幣市場,或許可以成為人民幣的重要供給,但據中國銀行(601988,股吧)統(tǒng)計,截至2013年年末,境外人民幣總計約為2萬億元,折合3000多億美元,難以滿足市場上的避險需求。這意味著,一旦市場真的以人民幣避險,離岸市場上的人民幣價格將面臨大幅波動,而這并不符合“避險貨幣”的定義。
  人民幣無法成為避險貨幣的深層次原因,來自于中國政府的意愿。截至目前,人民幣匯率與資本可兌換依然受到中國政府的嚴加管理,目的之一便是為了避免投機性資本的跨境流動,對中國境內的經濟金融體系構成沖擊。以此來看,海外投行對于中國政府立場的判斷存在著一定的失誤,決策層不會允許人民幣過早成為避險貨幣,因為避險需求屬于典型的投機性需求,并且資金量可觀。一旦認為國際資本可能因為避險需求涌入,中國政府將在資本賬戶放開和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等關鍵議題上表現(xiàn)得更為謹慎,避免重蹈廣場協(xié)議后日圓匯率大起大落、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的覆轍。
  事實上,在美元匯率的持續(xù)走強的當前,人民幣是否有必要跟隨美元走強,是一項頗具爭議性的話題,人民幣對美元始終保持強勢并非理所當然,這更多是一種慣性思維(因為過去保持強勢,所以未來也應保持強勢)。恰恰相反,目前來看,人民幣匯率適時適度地進行雙向波動,可能是對中國更為有利的政策選擇,需要保持匯率的彈性。一方面,隨著人民幣匯率升值,以及國內經濟結構的轉變,中國的貿易順差已較此前大幅收窄,人民幣匯率進入均衡區(qū)間,繼續(xù)大幅升值的基本面支撐并不牢固;另一方面,中國經濟正處于“三期疊加”階段,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較大,而美國經濟復蘇已成趨勢(這也是美元升值的主要原因),經濟增長前景的相位差,也不支持人民幣對美元繼續(xù)單邊走強。這樣看來,雖然過去很長一段時期,人民幣看上去能夠避美元的險,但在未來,即使僅考慮匯率,人民幣能否繼續(xù)避險需要畫上一個問號。
  國際資本推捧人民幣為“避險貨幣”,有點過于想當然。人民幣并不具備成為避險貨幣的主客觀條件,中國決策層也不會急于尋求人民幣成為避險貨幣,將仍顯脆弱的中國經濟金融體系暴露在投機性的跨境避險資本面前。
  來源:財經網

 高頓網校官方微信
掃一掃微信,關注*7財經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