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則是高頓網校的小編在10月28日為您精心編輯的一篇業(yè)界評論:中了陰謀 還是戰(zhàn)略有問題?——黃小鵬,請認真閱讀。
  近期,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,原油短短4個月內從100美元以上跌到80美元,一些高度依賴能源出口的國家,突然間面臨財政赤字、貨幣貶值、外債違約等問題的打擊。
  俄羅斯就是遭受石油沖擊而陷入困境的國家之一,由于國家財政總收入的一半嚴自石油、天然氣領域,油價大幅走低對其構成巨大壓力。油價加劇了盧布貶值,最近三個月貶值幅度接近20%。俄羅斯主權債務評級也搖搖欲墜,隨時有被國際評級機構降到垃圾級的可能。
  很多人將俄羅斯當前的困境歸結于西方的制裁,特別是10月份油價加速下跌以來,西方國家打壓油價以暗算俄羅斯的陰謀論甚囂塵上。上世紀80年代美國通過軍備競賽和打壓油價不動一刀一槍搞垮蘇聯的觀念,在中國可謂深入人心。如今舊戲重演,讓一些人五味雜陳。
  真相如何?讓我們來看歷史。
  眾所周知,蘇聯建立后,實行國家推動的工業(yè)化的戰(zhàn)略,而工業(yè)化又圍繞軍事化展開,同時以中央計劃來指導經濟運行,其結果是經濟結構發(fā)生了重大變化。首先,農業(yè)地位急劇下降。20世紀初,俄羅斯是世界排名*9的糧食出口國,占世界糧食出口份額的45%,比緊隨其后的三個國家的總和還要高,但到了80年代已變成了世界*5的糧食進口國。其次,蘇聯從60年代開始進入國際石油市場,成為一個重要的石油出口國,石油成為獲取硬通貨的主要渠道,80年代初,向西方出口石油占其出口總值2/3。第三,工業(yè)資源向軍事工業(yè)集中,民用工業(yè)投資不足,產品缺乏國際競爭力,需要花費外匯進口機器設備和生活用品。
  一般人的印象是,蘇聯實行計劃經濟,只與社會主義集團從事經濟往來。事實卻是,到60~70年代其實已經深度卷入了國際市場,高度暴露在國際市場的風險之中。一方面,它需要進口大量糧食,消耗大量的硬通貨(僅1963年和1965年,進口糧食就消耗了372噸和335噸黃金)。另一方面,進口糧食及日用品所需要的外匯高度依賴石油出口。在這種情況下,要確保國家的經濟安全,就需要決策者對國際市場高度敏感,了解世界市場變化對國內財政、貨幣、物價、對外債務等一系列復雜的影響,并制定有效的應對戰(zhàn)略。但是,體制決定了蘇聯不可能產生具有那樣眼光的人才,也不可能產生那樣的戰(zhàn)略。正如俄羅斯前代總理蓋達爾在《帝國的消亡——當代俄羅斯應從中汲取的教訓》一書中所指出的,蘇聯共產主義政權一貫執(zhí)行領導人非智力化路線,1985年開始掌權的新一代領導人所受的教育雖然較前輩為好,但他們都沒有接受過高水平的經濟培訓,不懂得國際市場的構成、外貿平衡、預算和居民供給的相互關系,不能評估國家所遇到的戰(zhàn)略威脅。
  用中國話來說,當時蘇聯的情況是“盲人騎瞎馬,夜半臨深池”,決策者對即將來臨的災難渾然無知。災難的源頭自然是石油市場。70年代,石油價格因中東戰(zhàn)爭分別在1973年和1979年出現了兩次暴漲,從3美元*6漲到34美元,*5漲幅超過10倍,巨額石油收入暫時掩蓋了蘇聯社會內在的尖銳矛盾。但是,物極必反,任何一輪資產價格的超級大牛市都會結束,并且有很大的概率迎一個大熊市。特別是當大多數人對高價格已經習慣并認為將永久保持的時候,更是如此。石油牛市結束的信號已經出現,但蘇聯決策者對此懵然無知。仍然把高價石油視為必然,仍在借助石油收益撐起的腰桿四處出擊,進行外交冒險。
  為什么任何一種資產價格出現罕見大牛市之后必然是崩盤,即使是石油這種看上去極度稀缺的資源也逃脫不了這一規(guī)律?
  石油價格的失控式上漲會作用于需求與供給兩端:需求方面,刺激各種節(jié)能活動(日本車流行并重創(chuàng)美國車就是其中之一);供給方面,它會刺激更多的勘探活動和尋找替代能源的努力(如太陽能的應用、北海油田的興起)。而且,這種高價格高利潤狀態(tài)持續(xù)越久,需求和供給方面做出適應性反應就會越充分。所以,在2003~2007年石油牛市中,沙特等主要的產油國也不會有意限制產量,趁火打劫,榨干石油消費者手中的每一個銅板,而是盡量增產壓價,因為聰明的他們知道,如果高油價持續(xù)時間過長,利潤過高,不僅會刺激更多的產能,這些產能具有供給剛性,未來油價進入下跌周期后會起到助跌作用,而且還會大幅刺激人們尋找替代能源,一旦替代效應持續(xù)發(fā)揮,將影響自己的長遠利潤。事實上,太陽能、美國頁巖氣的勃興正是對這波大牛市的回應。
  顯然,經過70年代石油價格的暴漲,迎來一個下降周期是跑不掉的,這是經濟規(guī)律的作用。1983年,英國北海石油每桶降價3美元之后,包括蘇聯在內的多個國家加入了降價的比賽,隨后伊朗伊拉克停戰(zhàn),為了奪回失去的市場份額, 1986年又挑起了新一輪價格戰(zhàn)。到1986年時,油價跌到10美元以下。包括蘇聯在內的許多石油出口國收入大降。
  對這次油價崩盤,后人提出了一個陰謀論的觀點,即沙特阿拉伯在美國的支持下有意提高產量,打壓油價來搞垮蘇聯。正如前面所說的,石油市場熊市是石油市場周期性變化的必然,熊市植根于前一個超級牛市,即便美國有此意圖,沙特也配合這一意圖,它也頂多只是輕微加速了原本早已存在的趨勢。并且我從根本上懷疑,一個國家會愚蠢到打壓自己產品的價格,以巨大的經濟代價在政治上搞垮另一個國家。最后,即便存在這樣的“陰謀”,而蘇聯人不能識破和加以預防,就更加證明蘇聯決策者戰(zhàn)略能力之低下,因為此前為了對抗美國,蘇聯曾有意讓中東某國以石油為武器達到自己的目標。
  另一個流行的說法是,美國以軍備競賽拖垮蘇聯,后來解密的文件證明,這純粹是一個黑色幽默式的“誤會”。蘇聯的武器生產很多時候不是根據戰(zhàn)略需要而定,發(fā)明了某武器,或某座工廠已經建成,就可以成為生產的理由。80年代初,因為研制出了CC-20導彈,蘇聯決定發(fā)展新核武器系統,西方誤以為這是蘇聯將要與西方“決戰(zhàn)”,于是加大了導彈部署,對峙發(fā)生后,蘇聯又與北約簽署了取消部署導彈的協議。這種有了生產能力就要生產的做法,荒唐至極,但對于經歷過計劃經濟的中國人來說并不陌生。
  陰謀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脫離常識去夸大“敵人”的能力。事實上,不論是以石油搞垮蘇聯,還是以軍備競賽搞垮蘇聯,都是建立在美國人擁有精準的情報判斷能力,并對市場擁有翻云覆雨的操控能力這一前提之上。事實上,當年美國情報機構對蘇聯的判斷屢屢失誤,以至于美國決策者對蘇聯突然瓦解感到極其不解,情報機構也因此備受各方批評。此次俄國遇困,是否美國“故伎重演”,限于篇幅無法在此進一步分析,筆者只能提醒人們,歷史是一面鏡子,好多問題答案藏在歷史中,當然,必須是接近事實的歷史才能起到鏡子的作用。
  來源:證券時報

 高頓網校官方微信
掃一掃微信,關注*7財經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