衡量一個“好學生”的標準是什么?
是每個月跑幾趟圖書館?還是從來不逃課?當然,更多人喜歡看成績。
很多時候我們發(fā)現(xiàn),一些非常用功的人,考試的時候,總欠點運氣,成績和付出的努力不成正比。這樣的學生,該如何定義?好學生,似乎有些牽強。說不好吧,相當于否定他的“努力”!
常聽見身邊有人抱怨:“每天累成狗,忙得要死,為什么成績總不好?”也許這一切的癥結都在于,你還不夠“務實”。
1、用8個小時完成1小時就能搞定的事情,這不叫“努力”
畢業(yè)那會兒,總有人在身邊念叨:“大四下,是四年里最忙的一個學期。”曾許諾在畢業(yè)季完成的旅行、考證計劃最終擱置,成為遺憾。
可是仔細想想,這半年到底忙了些什么?沒有多得壓死人的課,也沒有需要費盡心思的考試,只是在“一篇論文、找工作、考研”這三件事間徘徊。
多少人的畢業(yè)論文光文獻,就找了兩三個月。明明一兩周就可以完成的事情,拖了這么久,還喊著時間不夠用,沒有成果,未免太可笑。
同樣的,總有那么一群人,每周六周日早早就去圖書館看書,在旁人眼中,他們極為努力,全然是“好學生”的典范。然而,如果你偶爾去圖書館一趟,也許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他們中很多人,也許正百無聊賴地刷著手機。
有一次,室友早早就去圖書館復習了,晚上9點多才回到寢室。我一時興起,挑了本書,從她折頁的地方挑了個問題,問了她,卻發(fā)現(xiàn)她一臉茫然。再往前翻幾頁,再問了個,她卻仍然支支吾吾,索性來了句:“你挑的都是我不太熟悉的地方,你重新再找個問題,我肯定答得上來。”但當時的我,卻早已失去了繼續(xù)詢問下去的興趣。
2、誰說大學里“瘸腿”走路的凈是“庸才”?
從高中開始,我們就被灌輸著一種思想“不能偏科,要各方面全面發(fā)展”。很多人進入大學后,仍將這奉為金科玉律。
英語考了95,高數(shù)考了80,永遠只想著下學期怎么努力,將高數(shù)成績提上來,卻未曾想過如何將英語從原來的95提高到99,甚至是100。
很多自詡是“好學生”的人,總是追求各方面盡善盡美。明明自己的英語實力很強,數(shù)學邏輯性很差,卻非要將大把的時間砸在讓自己無比厭煩的高數(shù)上,最終,高數(shù)成績好不容易上去了5分,英語成績卻一下子跌了10分。
就像我,平時一直標榜自己是個“好學生”,每門課成績雖不算拔尖,但總體也不算太差。但真正到找工作時,卻面臨了一種尷尬“很多知識都懂一些,卻沒有十分精通的”。每份工作,看上去貌似都能做,卻因為不夠專業(yè),總擔心自己不能勝任。
我們早已告別了那個主張“兩條腿走路,各方面協(xié)調,穩(wěn)步發(fā)展”的時代。精于專業(yè)的人,才是公司真正所需要的。與其面面俱到,倒不如在某個方向獨當一面,這才是HR眼中,真正的“好學生”。
3、過度自我關注才是“萬惡之源”
文人身上總有一種自命清高的氣質,而在所謂的“好學生”身上,貌似也總帶著那么種優(yōu)越感。
別人多問了你幾個問題,就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了;自己多讀了幾本書,就覺得比別人用功了。也許,只是因為,你所處的這個環(huán)境大家普遍水平不高,所以顯得你格外的優(yōu)秀。而當你真正置身于一個群英薈萃的環(huán)境里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自己只是井底之蛙。
大學里,一些人自詡為“好學生”,常常覺得自己“無所不能”。只在意他們自己所掌握的一切,而這個社會需要什么才華,需要哪方面的能力,自己也不清楚,總覺得寫得好作業(yè),就可以改變世界。
在他們眼中,有太多的想當然。因為我英語學得很好,那么想當然,我的高數(shù)一定也能拔尖。我成績很好,想當然的,我其他方面,像體育之類的,有什么理由不出色?因為周圍缺少比自己更加優(yōu)秀的對照,他們的眼中,慢慢只能看到自己,將什么事都看得很簡單,而失去了對自己客觀的判斷與評價。
“知道自己不能搞定一切”很難么?
對所謂的“好學生”來說,他們渴望著別人的肯定,希望在方方面面,超越別人,達到所謂的優(yōu)秀。卻在別人的贊美中慢慢迷失了對自己客觀的評價,而導致真正碰到自己所不能勝任的事情時,倍感挫折。
與其自我感覺良好,覺得自己無所不能,倒不如對自己進行準確的評價,用有限的精力、時間,專注于自己擅長的方面,在自己以后的學習、工作中,都會受益良多。
 
▎本文作者溫如言,來源高頓網(wǎng)校。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號“高頓網(wǎng)校”(gaoduneclass),滿滿的會計實務干貨,免費網(wǎng)課隨心聽。原創(chuàng)文章,歡迎分享,若需引用或轉載請保留此處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