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高頓網(wǎng)校 發(fā)布時間:2016-01-19 17:31 責編:Esther.zhang

公司里,同事間互相加個微信實在是太過自然的事情。時不時在朋友圈的狀態(tài)下點個贊、留個言,互動一下。表面上看起來是風平浪靜,可是事實上,幾乎每個人的朋友圈都有一個“同事”分組,將那些看起來交流和善的同事們歸類到其中,將雞湯灌給他們看,將抱怨收到他們瞧不見的地方。
 
因為同事,永遠都只能被留在朋友圈之外。
 
朋友是為了交流的,而同事只是職場的一部分。
 
小A一畢業(yè)就去了某個國企財務部工作,加了一圈前輩們的微信。
 
那時候的她沒有分組的概念,有什么話直接會在朋友圈里說,吐槽工作的瑣碎、吐槽上班時間長,甚至會吐槽一些同事把事情推給自己做,更別提幫著某某阿姨的女兒做暑假作業(yè)、幫著某某大姐跑了好幾處辦公室。
 
朋友們看到了,都會調侃她幾句,可是同事們卻對她不僅不回復,也越來越冷淡了。沒有多久,科室主任單獨就“工作中滿是抱怨情緒”將她數(shù)落了一頓,還不忘舉幾個例子,無一不是她發(fā)在朋友圈的內容。
 
至此,小A才反應過來,同事并非朋友,沒有必要看她抱怨、沒有義務為她隱瞞。他們的交集將僅限于工作,只存在職場。大家只要不耽誤工作本身,客氣一些、見外一些,并沒有什么不好的。
 
她的微信朋友圈*9次有了分組。
 
朋友想你所想,而同事則只看到概率和利益。
 
B作為一個擁有六年豐富工作經(jīng)驗的資深財務人,始終保持著“同事和朋友截然不同”的理念和職場中人相處。
 
雖然這樣聽起來有點不近人情,但是她的生活卻比那些同事朋友不分的人要輕松許多。
 
大家該分攤工作的時候,沒有人會以“今天要和男朋友約會,不能加班”為借口而把事情更多地推給B;也不會有人會借著“我好不就是你好”而把功勞都攬到自己的身上,忽略了B的付出。
 
當然遇到各種問題、錯誤和處罰的時候,大家也是鐵面無私地該怎么承擔就怎么承擔。
 
有時候,過分強調人情往來,反而會讓工作這件事變得拖泥帶水,會忽略了工作本身的影響和效率。人想要讓自己過得舒服,有些事情就不得不學著“一板一眼”。
 
因此,B寧可職場無朋友,也不愿意將辦公室演變成朋友圈。
 
朋友可以互相影響、扶持,而同事卻會將影響看成是威脅。
 
小C跳槽到了新的公司之后,和某個同事D相處頗為融洽。小C甚至曾經(jīng)認為她們可以發(fā)展為朋友。但是沒過多久,她就發(fā)現(xiàn)周圍的同事好像都在防著自己。
 
有一次,小C去茶水間時聽到有人聊起她,說她剛跳槽過來,試用期還沒有過呢就想著要往上爬,還說她每個周末都要去讀什么ACCA,平時也不忘在辦公室里拿書出來看,擺明了是要做樣子給老板和領導看。
 
小C聽完,默不作聲回到了辦公室。后來她將D拉回了自己微信中“同事”的分組。因為自己在外面高頓財經(jīng)讀培訓班的事情,只發(fā)在微信的朋友分組狀態(tài)中,而*10能知道這件事并傳出來的就只有D了。
 
人的價值觀、世界觀各不相同,彼此間看待同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的角度和方式。小C和D就是兩種不同的人,小C相信在經(jīng)濟發(fā)展、互聯(lián)網(wǎng)日漸繁榮的當下,財務人只有成為一個更加綜合型、國際化的人才方能有更好的前途,這也是她去讀ACCA的原因;而D則認為財務這件事本來就沒什么好深究的,無非記賬而已,反倒周圍的人太努力了,給自己帶來負面的壓力。
 
既然看法不同,那就不必相融了,盡早各自奔向各自的生活更好。
 
事實上,雖然相遇本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,但在職場里能稱為朋友的,卻少之又少。
 
因為歸根結底,每個人來上班,解決一串串的數(shù)字、完成一張張的預算表、參與一場場的培訓,最后并不是為了交友,而是為了賺錢。不同的人生目標、不同的教育背景、不同的性格能力,有摩擦、有不合,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。
 
既然如此,不如就保持一些距離,讓我們在上班時說聲早,下班時說聲明天見。站在朋友圈外,相處更愉快。
 
▎本文作者Esther,來源高頓網(wǎng)校。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號“高頓網(wǎng)校”(gaoduneclass),滿滿的會計實務干貨,免費網(wǎng)課隨心聽。原創(chuàng)文章,歡迎分享,若需引用或轉載請保留此處信息。

 
登錄并評論

相關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