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小編導讀】:近年來手機用戶不斷增加,但是手機補貼的銳減讓眾人措不及防。這不僅影響了手機廠商、運營商甚至是手機用戶。具體會帶來哪些問題呢?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。
近日,由4GTD-LTE發(fā)展推動組織GTI(Global TDLTEInitiative)全球會員大會(GTIWorkshop)首次在中國臺灣舉行。大會期間,中國移動[0.18%]董事長奚國華[-1.60%]接受媒體采訪時重申,移動將減少20億美元(約合人民幣123億元)手機補貼。在后續(xù)報道中,有媒體將其解讀為“移動將減少對三星、蘋果20億美元(約合人民幣123億元)補貼。”不過有參與現場采訪人士向南都記者澄清,奚國華只是在舉例時提到了三星、蘋果,實質上這20億美元面向的是所有手機廠商。
該數據與一個月前中國移動在財報說明會上公布的數據相符。除了移動外,中國電信[0.52%]和中國聯通[1.00% 資金 研報]的減少補貼計劃也已開始實施。據南都記者采訪調查,“減補貼”從今年8月開始已顯現出“威力”———不光是手機廠商受影響,減少花錢運營商和看上去沒什么損失的手機用戶,也開始面臨一些新的問題。
運營商顯頹勢:8月凈增用戶數敲響警鐘
在此次運營商減少手機補貼的大潮中,中國移動、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的“減補額”基本與公司體量成正比。因此,中國移動削減人民幣123億元,也是三家中最多的。起初,業(yè)內僅認為減少補貼會影響手機廠商的銷量和收入。但現實情況是,這種做法還消磨著手機用戶的積極性,并反過來對運營商產生了一定影響。
近日,中國移動公布了今年1-8月的運營數據。內容顯示,截至2014年8月31日,移動用戶總數達7.96035億,8月凈增用戶數246.2萬,今年累計凈增用戶數為2882.9萬。目前3G用戶數達2.42213億,4G用戶數為2956.8萬。
這組數據看上去都是“漲漲漲”,特別是4G,截至今年2月底,移動4G用戶數為1340萬戶左右,半年來翻了一倍有多,漲勢迅猛,8月環(huán)比7月更是增長了900多萬戶。
不過這并非純粹的凈增用戶數(新入網用戶),其中絕大部分來自于2G /3G用戶的升級。對比前7個月的數據,實際上移動8月246 .2萬月凈增用戶數創(chuàng)下了今年的新低。
其實,移動還能通過迅猛的4G用戶增長來“粉飾”新入網用戶數放緩,已經很不錯了。它的競爭對手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情況還要更糟。
聯通發(fā)布的8月運營數據顯示,僅63.5萬戶的新增用戶數不但遠落后于移動,且同樣創(chuàng)下了年內新低。有意思的是,在前一個月,聯通新增用戶數為88.8萬,已經創(chuàng)下了一次新低。
這還不是最糟糕的,電信雖然未公布8月運營數據,但今年1-7月,它家的移動用戶已累計減少了554萬戶。
用戶有微詞:購機發(fā)票無法“報銷”
關于運營商的凈增用戶數,很大程度上和市場普及率相關。根據工信部經濟運行監(jiān)測協調局發(fā)布的“通信業(yè)經濟運行情況”顯示,目前我國的移動電話普及率已超過90%,其中北京、上海、廣州等8省市更是超100%,即一名用戶可能使用多個手機號碼。
至于運營商補貼減少,并非是主因,卻降低了用戶換機的積極性,自然也就有了些“雪上加霜”的味道。
今年7月初,受稅務“營改增”和國資委要求運營商保利潤的雙重壓力,三大運營商紛紛宣布要減少手機補貼。當時坊間開始流傳,“減少補貼后,運營商渠道就沒有話費優(yōu)惠了。”對此,本報也做了詳盡的報道,說明減少補貼受影響*5的是手機廠商而不是用戶,手機用戶仍能享有優(yōu)惠,但形式從過去的“存話費送手機”變成了“買手機送話費”。
這種說法得到了運營商的證實。有本地運營商人士向南都記者表示,過去所謂手機補貼,指的是運營商掏錢幫用戶買手機,目的是讓用戶在網使用業(yè)務消費話費。但稅務改革后,成本會大增。現在手機是用戶買單的,運營商只是送流量、通話時長等計費業(yè)務,沒有稅改后的財務壓力。奚國華在G T I大會上表示,“中國移動未來將以賣裸機為主”也是這個意思。
在兩個月前的采訪中,被訪者均向南都記者表示能理解這種改變,并認為“羊毛出在羊身上”,有優(yōu)惠就行。可如今,有用戶發(fā)現了新問題。
林小姐在一家貿易公司負責銷售,她告訴南都記者,過去一直會通過預存話費的方式來獲得新手機。因為公司平??蓤箐N電話費,存的話費每月使用都會出發(fā)票,拿回公司報銷即可,手機就算是白得的??涩F在改成買手機送話費后,雖然還是花了同樣的錢,獲得了手機和話費,但發(fā)票是購機發(fā)票,沒法報銷,頗有微詞。
這并不是個案,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南都記者采訪的另外幾名手機用戶身上,他們都來自于國內一二線城市。
廠商急變陣:商業(yè)世界規(guī)則驅使
一石激起千層浪,手機減補貼大幕拉開后,行業(yè)從上到下都顯得不淡定了。而作為風暴的中心,手機廠商仍然是壓力*5的———他們大都并沒有運營商那般深厚的資金實力,也不像手機用戶,僅需面對“買或不買”的抉擇。行業(yè)玩法變了,自己要是不趕快調整,死路一條。
中興、華為、聯想、酷派四家手機品牌并稱為“中華酷聯”。三年來,也正是乘著運營商補貼不斷加碼,渠道不斷擴充的東風,“中華酷聯”成為了國內手機份額*6的四家國產品牌。
成也補貼,敗也補貼。如今運營商減少補貼,率先受影響的就是這四家企業(yè)。在本月初的報道中,本報曾全面梳理了減補貼大潮中手機品牌的各自位置和應對策略。其中曾提到華為是*8“動”的,負責手機業(yè)務的余承東主動提出要砍掉80%的機型,其中絕大多數為運營商低端機型。
看上去有些“翻臉不認人”,但余承東不得不這么做,因為運營商渠道縮水的速度比想象的快。就在上周,本報又[*{7}*]報道了酷派裁員10%,專門建立面向公開渠道的子公司,應對運營商減補貼的消息。隨后,酷派執(zhí)行董事、常務副總裁李旺接受南都記者[*{7}*]采訪時又表示,酷派將砍掉50%的機型,減少運營商渠道比重,加強電商和公開渠道的建設。
一位不愿具名的國內大型手機企業(yè)負責人則表示,過去運營商渠道業(yè)務量大,手機廠商誰敢不從??涩F在補貼一減,渠道縮水,運營商控制力下降,手機廠商必然會“跑”。這些都是商業(yè)世界的規(guī)則驅使,很正常。
-
關注公眾號
快掃碼關注
公眾號吧
- 贊105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