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則是一篇10月31日上午*7的業(yè)界評論的文章:土地流轉不會提高糧食產量——余勝良,大家可以慢慢閱讀哦。
  記者觀察
  證券時報記者 余勝良
  近期土地流轉成為資本市場熱點,有媒體認為土地流轉可提高糧食產量。但以記者觀察,土地流轉不僅不會提高糧食產量,還會降低糧食產量。
  在記者家鄉(xiāng),土地流轉價格前幾年就已突破1000元/畝,在這種價格下,如果種植糧食作物,每畝地收益只有400元左右。農民要提前一次性付清租金,以100畝為例,需要投入18萬元左右,收益6萬元。這點收益,承包戶一家人到城市下苦力也能賺到,還不用投入本金,這種買賣幾乎沒人愿意做。
  所以更可能的做法是改種經濟作物,種植煙葉、花生、辣椒、蔬菜等單產價格高的經濟作物,讓單位面積的銷售收入更大,畢竟地租成本還是一樣,銷售收入越高利潤越高。種植經濟作物每畝地大概有2000元的利潤,承包100畝地有20萬元的年收益,自然有人愿意干——這在未來也是中國的優(yōu)勢,鄉(xiāng)村可雇傭勞動力的價格依然便宜。
  當然還有一種做法,就是依然種植大田作物,但是承包更多土地,比如300畝,這樣收益就和承包100畝耕地種植經濟作物差不多,但是投入要大很多,如果算上資金使用成本,可能還是沒有種植經濟作物的收益高。
  也就是說,承包戶一定會選擇種植經濟作物,糧食產量自然會下降。
  當然在東北這樣地廣人稀的地區(qū),承包戶可能會種植大田作物,但是這也并不會帶來增產,因為中國人在農田上講究精耕細作,土地早就達到增產的極限。記者家鄉(xiāng)糧食單產和20年前幾乎沒有區(qū)別,所以承包戶種植面積再大,也無法提高糧食總產量。早在清王朝時期,游歷中國的傳教士就感嘆中國南方單位土地的產出極為出色。
  不過出現新的農業(yè)種植技術除外,歷史上,新農作物的引入,新種子、化肥、農藥技術的出現都極大提高了糧食單產量。
  盡管土地流轉不會提高糧食產量,但土地流轉依然是必然方向。糧食總產量并不能作為土地流轉的首要考慮目標,更重要的是農戶收益。
  以流轉土地種植糧食作物為例,原來的小戶種植由于規(guī)模小,家庭年收入不高,土地流轉后承包戶的收益可以成倍增加,原農戶的租金收入也得到保障,還可以靠出售勞動力賺錢。也就是說,農戶的收益都能有所提高。
  在美國,農莊也在不停兼并,單個種植規(guī)模越來越大,盡管單位面積效益下降,但是合并后農莊的總收益在提高,這就是趨勢所在。
  10年前記者認為土地一定會集中,但是對怎么集中還不甚了了。隨著時間進展,農村漸漸出現兩種承包價格,即小塊土地價格要比大塊土地在流轉時便宜200元/畝,這是市場發(fā)出的信號,要求土地集中的信號,而在中國農地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,不涉及所有權而只是使用權的轉移,也是一個現實的變通之策。
  如今政府大力推動土地流轉,資本市場也在跟風,但應該明白,一切都是市場說了算。政府對土地流轉推出一系列補貼,有時還在起反作用,補貼流入投機鉆營之徒的口袋,那些老實種糧食的農民,可能連申請補貼的表格都不知道怎么弄。
  來源:上海證券報

 高頓網校官方微信
掃一掃微信,關注*7財經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