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印度總理莫迪訪日期間,同意將兩國關系提升到“特殊戰(zhàn)略性全球合作伙伴關系”。這樣的界定的確“高大上”,但是從雙方發(fā)表的聯(lián)合宣言來看,實質性的合作內容并不是很多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莫迪之間的“特殊”的私人關系已經確立起來,但兩國的“戰(zhàn)略性”合作還需要填充,日印的熱絡無疑攪動了整個亞太大國政治的格局,亞太地區(qū)也進入大國縱橫捭闔的“新常態(tài)”。
  莫迪在赴日之前就與安倍在推特上進行了交流,凸顯了兩人關系的緊密程度,在日期間也得到了超常規(guī)接待,而今年年初安倍訪印時也曾受邀觀看印度國慶大典。莫迪剛當選時就有首訪日本的計劃,訪問也印證了莫迪將日本置于印度對外關系的*6位置,并非虛言。領導人之間的私人友誼當然有助于拉近國家關系,但是日印關系能不能達到“戰(zhàn)略”高度,還是需要利益的契合點。
  日印接近可以說各取所需。莫迪需要拿著印度的地緣價值、民主制度以及巨大的市場來換取日本的資金、技術,實現(xiàn)印度經濟的轉型與快速增長,使印度能夠進入經濟大國的俱樂部。安倍則在聯(lián)合聲明中將“積極和平主義”、解禁集體自衛(wèi)權等事項也寫了進去,可見希望得到印度支持,做個“正常國家”,兩國一起推動聯(lián)合國改革,獲得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。另外,“安倍經濟學”碰壁,日本第二季度GDP大幅度縮水,經濟復蘇的步子遠遠低于預期。安倍深知經濟復蘇的必要性。日本國內企業(yè)有大量的剩余資金,無處可投,在金融系統(tǒng)中空轉。日本希望印度成為其出口、投資的“熱土”,在高鐵、核電等基建領域率先進入印度,占據優(yōu)勢。
  安倍希望以安保和經濟兩個輪子讓日印的“戰(zhàn)略”關系轉起來,但是印度的反應并不是很積極,日本期望值很高的日印“2+2戰(zhàn)略對話”、核電、高鐵等項目只是有了個意向,還沒有敲定。為什么會出現(xiàn)這樣的情況呢?顯然印度還沒有打算將自己綁定在日本身上——印度自獨立以來一直想“有聲有色”,怎么可能受日本這樣一個“半主權國家”的擺布?
  當然,莫迪想要推進改革開放,將印度經濟再次導入高速增長的軌道。莫迪在古吉拉特邦做首席部長的時候,其實是借鑒了東亞經濟發(fā)展模式,“強政府”加市場經濟,成就了該邦年增長10%的奇跡。的確,日本是東亞模式的奠基者,但這并不意味著印度跟日本綁定,就能取得和日本一樣的成就。與綁定相比,莫迪更愿意在資本和技術的輸出國面前保持開放與多元的態(tài)度,為印度贏得更合適的價碼。
  莫迪需要將印度12億人口的負擔變成紅利,只有將印度融入地區(qū)和世界市場之中,龐大的人口才能轉化為經濟增長力量和市場容量。在未來,對東亞模式青睞有加的莫迪不但會加強與日本的聯(lián)系,也會深度介入東亞安全與經濟事務,分享東亞經濟增長的紅利,加入東亞大國博弈的游戲。印度暫時不會在東亞加入陣營式的結盟,而是會以智慧和能力探索縱橫捭闔的機會。

 高頓網校官方微信
掃一掃微信,關注*7財經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