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沒有什么好的方法判斷出我是在一家比較好的公司工作,或者說,我目前的老板值得跟?
 
也許你會因為薪水的問題,向很多難以接受的職場政治妥協,或者因為工作環(huán)境不錯,放棄對于薪水的要求,畢竟工作的全部并不只有薪水。想想每天堅持早起,然后擠地鐵趕往公司,你的目的是什么呢?
 
首先,我覺得老板大方不大方,工作時間長不長,有沒有明確的培訓和年假多寡,這一類并非是判斷一間公司的好與壞的標準,值得重視的是:環(huán)境、價值觀和個人發(fā)展。
 環(huán)境:決定你會成為什么樣的人
 
相較于保守的建筑工程、軟件工程、文創(chuàng)、媒體產業(yè),金融產業(yè)似乎是創(chuàng)新能力更高,靈活性更高,也更加開放的產業(yè)。大家對于金融人的印象,除了有錢、加班之外,還有他們的做事風格,雷厲風行。不同的行業(yè),會孕育出完全不同的做事風格。
 
就算是金融行業(yè),也會因為不同的公司文化產生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。風險管理部門謹小慎微,投資部門就有點“膽大包天”,合規(guī)部門總是考慮“這事能不能干”,各個組織之間非常自由,公司整體非常明朗。
 
問題是,不是每個環(huán)境,你都能看得見。在一個公司里,或者在一個組織中,所有的人都會變得越來越類似,這種變化是毫無意識的,逐步同化的在發(fā)生。比如說,同樣是銀行業(yè),有些銀行重視網絡服務,大力發(fā)展互聯網金融,即便你再怎么重視金融落地業(yè)務,工作久了,狀況就完全不一樣了。
 
換句話說,所有人都會在同一間公司里變得越來越類似,那些不習慣這樣組織文化的人,都會因為“個人原因”離開,剩下的人就會越來越像。
 價值觀:價值導向還是成本導向
 
這是任何公司都會遇到的問題。
 
價值導向,就是老板優(yōu)先考慮的公司的價值,通過什么樣的方法增加公司價值,或是優(yōu)化產品,提供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。所以,這樣的公司會花精力去研究客戶需求、了解客戶Onboarding的過程、找出可以改善的流程、想能加值的服務。希望透過改變模式、改變產品、改變服務流程等方式,來處理碰到的問題。
 
成本導向,就是老板遇到問題優(yōu)先想到的是省錢。例如最近業(yè)績不太好,老板就會要求大家緊衣縮食,減少年終獎,甚至取消年終獎,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自己打敗自己。就像前段時間平安銀行爆出員工一元年終獎,也難怪銀行員工都去考CFA準備進軍非銀金融業(yè)了。
 
兩種模式都有自己的思路,不過催生了兩種老板:長期老板和短期老板。
 
長期老板在想如何建立一個可持續(xù)經營的體系,短期老板就是一直在追,追熱點,追估值,追業(yè)績,然后把公司賣個好價錢。問問身邊的同事,你會發(fā)現這樣的老板竟然不少。很多P2P公司就是這樣的例子,員工短期得到了很高的回報,但是干不了幾個月,公司不是倒閉了就是老板跑了,簡歷上也不會太好看。
 個人發(fā)展:對于學習的重視程度
 
有些公司很重視員工的上進心,一般這樣的公司,老板本人也很重視學習新東西,讓自己的思想不要太落伍,當公司遇到瓶頸的時候,也會放下身段去擁抱新的知識和環(huán)境。
 
在這個時代,不學習的員工很容易被淘汰,當然,如果員工重視,老板不重視也很難有個人發(fā)展上的進步。金融公司加班嚴重,員工每天都在輸出內容,沒有輸入內容的時間,很快就變得平庸,遭遇瓶頸。一些好的金融機構,例如資管公司,則會要求員工積極進步,在高頓買CFA的課程,也可以報銷學費。
 
不可避免的問題來了,薪水。沒有人不喜歡錢,雖然掙錢已經是金融人天生的優(yōu)勢了,但是金融人的薪水可以“無上限”,給了金融從業(yè)者無限的工作動力,這也成為個人發(fā)展中最要的一部分。先讓自己值錢,再讓自己賺錢,如果你已經進入社會很久,那么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。
 
所以我覺得,當你進入一個組織之后,你其實先不用對于工作內容想太多,反而應該優(yōu)先觀察自己對公司整體文化的觀點。好的公司總能贏得你的認同,老板有魅力,個人也能得到長期的成長。
 
▎本文作者M先生,來源高頓。原創(chuàng)文章,歡迎分享,轉載請注明來源高頓。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號“高頓網校”(gaoduneclass),滿滿的會計實務干貨,免費網課隨心聽。